以下内容转载自知乎,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的看法。
本来酷盘明明是做同步的,不以容量见长。而且酷盘也的确擅长做同步,同步技术在业内也非常不错,号称免费网盘中最接近 Dropbox。事实上收购前的酷盘也基本上是仿照 Dropbox 的思路,客户端没有操作界面(Dropbox 也是如此),简单设置之后进行多机同步和服务器同步。
阿里收购后,在资方的授意下,改变了业务方向,大量砸钱加入到了容量大战的泥淖中去。这一度使得酷盘的业务体系产生混乱(免费 10 TB 收费 10 GB),对收费策略和盈利模式产生了冲击。原本的变现进程被破坏,又找不到新的赢利点,可想业务能不能够持续!同时阿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酷盘同步业务的定位。
收购后酷盘推出了多平台的客户端,但除了 Windows 平台,其它的均不含有同步功能,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网盘提供上传和下载功能。同时 Windows 客户端的使用体验也被改变:添加了一个普通网盘的操作界面,能够在同步之外提供单独的上传下载和操作服务器文件的功能。这种产品策略,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用户的困惑。有的用户在论坛里骂:为甚麽作为一款网盘还要占硬盘空间,为甚麽硬盘上删除了文件网盘上也跟着删除,为甚麽分享(用户间共享同步)这么难用,为甚麽这产品设计这么脑残?老用户也时不时发出抱怨:为甚麽 Dropbox 那样的某某功能还没实现,为甚麽同步错误越来越多,为甚麽这么多 Bug 还不修?
同步功能的老用户大多是个人或小微企业(多机)办公用途,有时也被拿来作为备份使用(绝赞的“文件编辑历史回溯”功能),他们需要的是安全稳定便捷,容量其实是非常次要的。而网盘用户多是用来节省本地存储空间(比如影视剧)或进行网络分享,同步的这么多功能反倒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鸡肋。看似相似的网盘业务,实则是相去甚远的不同用户群。产品经理显然连定位和需求都没搞明白。
现在阿里把这块已经做烂的个人业务完全扔掉,仅保留企业合作业务。从商业的角度而言,总算走回了走回了正确的方向,但经营许久已经成熟的同步和网盘业务一起扔掉,未免可惜。同步做得好的话,办公用户和小微企业用户一样能够带来盈利。如果最开始的时候,酷盘另外启动一条产品线做大容量网盘,保持原有同步业务向 Dropbox 靠拢的路线不变,仍然是限制容量和客户端数量的模式,面向办公用户和小微企业,以收费扩容和增加客户端数量作为盈利突破口。这部分业务至少会和坚果云一较高下吧?人坚果云不就过得挺好么!而做大容量网盘,大家的需求主要就是大文件和分享了(当年的 115 模式)。不做分享的话,用户面就比较窄,难以推广开来。所以一旦决定要做分享,准备好一个内容审核团队就很有必要了。显然从各方面来看,酷盘都准备不足,或者说,压根没有考虑到。